当前位置:政务公开

推荐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候选项目公示

发布日期:2014-03-28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我单位推荐下列项目申报201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特进行公示。公示期: 2014  3  28 日至  2014 年4月4 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请您向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反映。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徐安宏;13851007779
 
 
附: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麋鹿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
候选单位(含排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候选人(含排序):蒋志刚、张林源、李春旺、丁玉华、温华军、郭耕、徐安宏、李鹏飞、曾岩、钟震宇、沈华、张树苗
项目简介: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行为生态学、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主要研究内容:麋鹿是野外灭绝后被成功迁地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麋鹿的奠基种群数量少,圈养保护历史长,因此其适应人工环境的生态学机制和遗传多样性变化等一直倍受关注。本项目旨在研究迁地环境对麋鹿行为多样性和遗传的影响、麋鹿应对人工环境的行为内分泌机制、以及与麋鹿行为进化和种群发展相关的科学问题,并把行为生态学理论与保护实践结合,通过人类协助生存保护濒危物种。

    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
 
    1.动物的行为谱和PAE编码,行为的刚性、多样性与聚群行为;
    2.麋鹿繁殖行为的内分泌基础,警戒反应、激素与圈养紧张,及其反捕食行为的进化;
    3.迁地保护麋鹿的种群发展潜力、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管理;
    4.行为再塑、软释放技术与野生种群恢复;
    5.动物行为研究数字化采样技术;
    6.麋鹿人工授精技术;
    7.生境恢复和管理技术(烧荒灭蜱技术)。  
  
    理论创新点与创新程度: 

    1.提出动物行为的PAE编码、行为的刚性与多样性等概念,属于国际先进;

    2.以非损伤性取样法研究并揭示了麋鹿繁殖行为的内分泌基础,为国际领先;

    3.发现圈养干扰影响麋鹿的警戒反应和紧张激素,揭示了麋鹿反捕食行为的记忆和进化,国际领先;

    4.发现圈养历史和奠基者效应影响麋鹿的遗传多样性,提出基于遗传学的保护管理对策,国际领先;

    5.开发了动物行为研究数字化采样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应用与麋鹿等动物的研究和保护中,国内领先;

    6.把烧荒灭蜱技术应用与生境恢复和管理中,国内领先;

    7.以麋鹿种群评估和迁地环境改善等提高圈养种群的保护,继而通过行为再塑与软释放技术恢复麋鹿野生种群,国际领先。

    研究成果概述:
    经过国际联网查新,上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项目发表研究论文66篇,其中SCI文章14篇,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影响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总计28.564。Google scholar检索表明总计被引用次数616次,其中SCI文章被引用次数218次。出版专著或编著11部,被引用125次。科普文章8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201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优秀科技成果奖和2005年度中国野生资源保护奖等2项奖励以及一些个人奖励。另外,本项目资助了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名,并建成了一支水平高、实力强的学术队伍,成为国际上重要研究力量。
    促进科技进步的作用、推广应用及社会效益:
    本项目研究结果丰富了野生动物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知识,为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和野生种群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麋鹿及其它野生动物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探索意义。项目成果填补了国际关于迁地保护物种生态学和保护实践的理论空白,树立了理论研究与野生动物管理相结合的典范。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深远影响,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科技进步推动作用。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2014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