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

创先提升保护水平 争优引领和谐发展

发布日期:2011-07-22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机关党支部围绕“创全国之先,争世界之优”的目标,以争当“内部管理、科研保护、生态旅游、传承文化、促进和谐”五个先锋活动为载体,在自然保护第一线不断丰富“创”和“争”的内涵,先后被确立为全国首家“湿地科普教育示范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并荣获“中国最佳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自然保护区”称号。

  一、以打造领军人才为支撑,创人才观念解放之先,争以才兴区之优。
  保护区机关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人才是资源,人才是效益,人才是发展之机,人才是创业之本,牢牢确立了“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使得出本领”的全新人才观,全区上下形成了以人为本、尊才重德的良好氛围。
  一是打造“领军型”人才。汲取麋鹿社群管理经验,坚持把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重点培养和破格提拔为保护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工作、生活上的条件,做到“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国家林业局以《改革创新天地宽》为题,向全国的自然保护区推广了大丰麋鹿保护区事业单位市场化管理,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退,收入能高能低的“三能”机制。近年来,在以丁玉华为首的各类领军人才带动下,,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收入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的直接效益处在全国自然保护区的领先地位。
  二是打造“双强型”人才。从一线职工和知识分子中选拔专业科研人才充实到党员队伍中来,努力培养“业务素质强,发展本领强”的“双强型”党员。党支部还组织业务能手外出培训,先后有36人次赴美国、日本、泰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专业培训,优化了队伍质量,提升了科研水平,使物种保护与科研工作迈上了令世界同行瞩目的台阶。目前,保护区内“业务素质强,发展本领强”的“双强型”党员人才已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以丁玉华为领头雁的机关党支部和以党员为骨干的科研队伍在科研攻关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生价值。
  三是打造“联姻型”人才。机关党支部在打造自己科研“先锋队”的同时,还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姻”,将保护区打造成自然保护领域的“产学研基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丁玉华率先垂范、亲自挂帅成立了“中国麋鹿研究所”和“大丰野生麋鹿研究会”,把生态保护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的领域推进。联合培养的5名博士生分别在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科院等院校重要科研岗位任职,取得了“墙内花满园,墙外香芬芳”的综合效应,麋鹿保护、科学研究、内部管理、生态旅游和麋鹿文化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以提升科研水平为保障,创拯危救濒范例之先,争科研应用之优。
  保护野生动物是自然保护区的神圣职责,履行好这一职责,离不开坚实的科学基础,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科研是自然保护的生命力和原动力,机关党支部一直把此项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麋鹿保护的累累硕果。
  麋鹿种群实现四世同堂。保护区机关党支部带领科研队伍实施并完成了“麋鹿引种扩群、行为再塑、野生放养”三个重要阶段。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进行了人工有计划的麋鹿野生放养实验,获得了初步成功。野生麋鹿“基础群”四次共放归的53头发展到目前的156头,链接了世界上100多年来没有野生麋鹿的生命环缺,麋鹿在野外的子三代(F3)已经形成,呈现出“四世同堂”的喜人局面。大丰麋鹿种群也由当年的39头发展到目前的1618头,成为南黄海湿地上生物链中的旗舰动物。
  麋鹿保护科研成绩斐然。麋鹿人扎根滩涂,刻苦钻研,科研人员主持并参加麋鹿科研课题28个,其中国家重点攻关课题5个;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麋鹿与丹顶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获得全国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取得科研成果90多项,其中6项成果填补了世界麋鹿研究史上的空白;目前,麋鹿保护区已成为世界麋鹿保护和研究领域中数据资料最全、库容量最大,索检最快的麋鹿生态科研中心
  麋鹿成果成为世界范例。麋鹿保护区总结出了麋鹿的生活习性、繁衍规律和生态模式,将保护区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麋鹿种群”和建立“世界最大的麋鹿基因库”。与此同时,“麋鹿回归大自然”、“麋鹿走出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和“恢复野生麋鹿种群获得成功”三座历史里程碑矗立在世界自然生态保护的道路上;“麋鹿一雌哺三仔、麋鹿上山、麋鹿采食互花米草”三大行为的发现,也使麋鹿行为学研究向前迈出了波澜壮阔的一大步。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大丰保护区不仅有效保护了麋鹿这一世界珍稀濒危物种,而且为世界拯救其它濒危动物做出了成功的范例,为世界异地选点繁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以弘扬麋鹿文化为特色,创人鹿和谐发展之先,争转型升级之优。
  保护区机关党支部恪守“资源环境原生态,管理手段现代化”的管理宗旨,坚持树创“湿地生态,麋鹿文化”品牌,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目前正在由散客型向团队型转变,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行政接待型向市场服务型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展。
  一是建立麋鹿文化主题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景区的灵魂,为此保护区建立了世界唯一的麋鹿文化主题园。机关党支部因势利导,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融合,把书法、摄影、石刻、美术、雕塑、仿古建筑等巧妙融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展示麋鹿文化的无穷魅力。麋鹿文化主题园内的“睿桥”、“纹桥”、“篮桥”以及“拯麋之尊”、“麋光角影”、“百麋图”、“麋字碑”、“麋鹿碑陵”、“麋鹿本纪”、“鹿神亭”、“鹿神铭”、“神鹿铜雕”、“麋鹿岩画”等独具匠心的麋鹿文化景点,既有传承性,更具创造性,体现了人与动物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二是编纂麋鹿文化出版物。保护区机关党支部发动党团员,编著撰写科研著作12部,其中《中国麋鹿研究》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现生麋鹿专著”,《麋鹿图谱》是世界第一部研究麋鹿的大型工具书。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客座教授、潜心研究麋鹿化石与古文献以及麋鹿古生境40年的曹克清先生为此书作序写道:“全书的古代、现生和文化三大部分几乎将麋鹿研究领域全景式覆盖,堪称里程碑式的建树。”出版了《中国麋鹿》大型摄影集、《麋鹿观察家》等麋鹿文化丛书328部,编著《野生麋鹿诞生记》连环画、《中国麋鹿》杂志、《麋鹿之魂》文集、《这里有一片湿地》中小学生课外教材、《不变的情怀》等多种生态文化影视读物50余种共40多万册(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的反应。
  三是提高麋鹿文化知名度。2011年春节期间,大丰麋鹿的专题报道先后在CCTV-10CCTV-1JSTV等电视台中播出。央视一、二、三、四、七、九、十、十二套和北京、上海、江苏、安徽、湖南等30多家电视台的50多个栏目播出了《麋鹿归来》、《麋鹿回家》、《谁夺走了我的王位》等20多个专题片和300多条新闻。其中长达80分钟的《236号孤独者的故事》和大型历史纪录专题片《故宫》并列荣获2008年第23届全国电视专题片金鹰一等奖,并连年在央视台播放;保护区建立了中华麋鹿(中英文)网站(chinamlw.org),设立八个专栏,年点击率达60万次以上。